易理于天可达道,于地可堪舆,于人可修身。而今天要说几则俗语。俗语文化也是文化,有不少其实是深合易理的,只因其“烟火气”浓些,所以就有了“不拿村长当干部”的情况。
欺山不欺水
外出,能走山路的话不要走水路。运动,能爬山的话最好不要游水。
想去远地,免不了跋山涉水,过去交通不似现在便利,很多山区也没开发,野兽常出没,但野兽也怕人,人们手里也可以带家伙,危险多在明处,可控,相对容易预防。
水路就不同了,风险远比野兽、土匪高得多,危险在暗处,一时风平浪静也可能突然狂风暴雨,过去渡河的船能有多大?
一旦遇到大风大浪翻船,会水性的人都不一定自救成功,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又如遇到水草缠住也很难逃脱,不懂水性的更只能听天由命。
其实不只是这个问题,还有很多潜在危险,处处暗藏杀机。比如漩涡、暗流、水怪等等。无边无际的水中,很难找到救命稻草。又如洪水灾害等,家园毁灭也跟水有关。
当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欺山不欺水,欺人不欺帽”延伸出来的道理依然不过时。“欺山不欺水”告诫所有人,在大自然面前,要学乖一点,度德量力,不能逞强好胜。
欺人不欺帽
有些地方也称:欺山莫欺水,欺水常与水去归。近怕鬼,远怕水。都说明水看似柔弱,却相当危险。老话还有:欺山不欺水,填河莫填沟。
这里单说一下“欺人不欺帽”。
如果说欺山不欺水是敬畏自然的智慧,那欺人不欺帽就是处世之道的修养了。欺帽就是欺辱,就是欺人太甚。为什么这么说呢?
过去,举行冠礼仪式是非常讲究和慎重的。据《仪礼·士冠礼》所载,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由父亲或兄长在宗庙里主持冠礼。
行加冠礼首先要挑选吉日,选定来宾,准备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由父兄引领进太庙,祭告天地、祖先。
这是比较隆重的仪式了,不局限于贵族。家族长辈会给他戴上象征尊严和身份的帽子。自此就是成年人了,并拥有了字号和一些特权。
弱冠之礼从周朝开始,一直延续到解放前,这个文化习俗在我们的“礼仪之邦”已经流传了3000多年,偏偏很多老爱小资“仪式感”的现当代人不提这茬。
所以,脑袋上那顶象征尊严和荣誉的帽子,谁若拿它开玩笑,等于是冒犯了对方的人格。
还有,帽子是可以起到保暖遮丑的作用的,比如说一个人的头发少或秃顶,你公开冒然的给掀开,那是个什么修养?
还有像是俗语:前门不点灯,后院不亮堂。过去,照明条件、照射范围有限,前门没有点灯的话,那后院自然就比较昏暗。不过,其引申出来的意思,才是值得学习的。
比如一个家庭中,长辈们要做好榜样,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并且有着良好的家规家训,这样后辈将来才会有出息,否则就“上梁不正下梁歪”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