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离婚率高到令人质疑爱情质疑婚姻的年代,这样的离婚率使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是否该要选择婚姻时望而却步。所以,如今离婚的人越来越多,而选择不结婚单身的人也越来越多。再这样发展下去,这个社会恐怕早晚要失衡。那么到底又是什么使我们的婚恋关系发展成今天的地步的呢?
那天在跟一个法国的朋友聊天时,无意中说到“独生子女”这个名次,这个现象的确是婚恋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本,但到后来、到今天,这个原因已经不能再独断专行的成为阻碍两性关系发展的毒瘤了。为什么——正是我们口中所常常提起的三观。似乎我们都在说着,将来的另一半一定要是一个三观一致的人,这样的婚姻关系才能平衡。是的,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法辩驳的观点。三观一致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可是,到底什么才是所谓真正意义上的三观一致,又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的回答上来呢?
所谓三观一致这个观点,这几年出现在中国,早些年的演变地点其实是在美国。然而巧合的是,我们现如今的教育:譬如在校时的学习学科、上高校时要修的学习学分、再后来以及延伸到楼层建筑、社会规章管理制度,其实都是向美国的策略照搬下来的。当然到如今的“三观”这个词也不例外。在这些情况方面,其实现在的中国人跟美国人大体是相似的,这两个国家的人现在基本上可以说是同一种人。同样以自己的城市文化文明而傲慢于世界,时而自大,也时而盲目。
但要具体谈到三观这一点,作为我们的教育文化一直在学习的国家——美国,他们对于三观的概念是要比我们清楚得多的。今天在我们口中谈论到的三观,大多数人其实是没有所谓的什么世界观、人生观还有价值观的,更多的人拥有一致的其实只有一观,那便是——经济观。现在的人貌似只有经济观一致,才能走向一段平稳的关系。而所谓三观不合,大部分的原因则是来自于两个人对于花钱的概念不能一致。
举个例子,譬如一个含着金汤匙出身的女孩子,大多数这样的女孩子对于另一半其实并没有很多经济上的要求;但反而一个家境平平的女生还往往优越感十足,总觉得只有优质的经济多金男甚至是更加事业有成的男人才能配得上自己;这类型的女生平时都非常爱往经济繁荣的中心去挤,朋友圈充斥着高逼格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内心虚荣地向往着可以靠这些去赢得别人不同的眼光。这类型的女生大多数是不能接受经济能力一般的男生的,甚至哪怕是对方的经济情况跟自己相当的男生她们也会嗤之以鼻。因为这两种类型的男生都是无法满足她们的经济观的。但在她们眼里,如上所述的男生是永远无法跟她们三观一致的。
再比如说,一些男生总是会有些心安理得的想法,觉得女孩子一旦结婚就应该在家里顾家带孩子,自己只要不出轨不在外面乱来,而且每个月把钱拿回去养家,就觉得自己已经是这个世界上顶好到甚至已经快要绝种的男人了。而在另一半提出一些物质上的其他要求,他们就会觉得是女生现实物质。同理,这仍然只是一种经济观,根本不足以成为三观的范本。那么说到底,真正的三观到底是什么呢?
三观这个词,客观也宏观,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首先还是要两个人都是同样的人。譬如说:同样对感情忠贞不二、不会因为二人性格或者其他方面上的一些不合就容易考虑放弃、具有同样的责任感、对生活亦有同样的热爱……在个人看来,这些因素才是能够构成三观的必备因素。说简单一点,就好像老一辈口中所说的那样,三观是什么?“三观就是当你老得走不动路了还能小心翼翼搀扶着你走进医院的人。”这大概是我听过对于三观最棒的解读了。
记得小的时候听家里人讲起有关于爷爷奶奶的故事,那个时候爷爷已经身居要职了,而奶奶则只是一个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子。有次只因为奶奶说想吃杭州小笼包,爷爷拖战友从杭州带回来。那个时候还只有绿皮火车,因为天气大,带回来的包子馊了,爷爷看着那份已经馊了的包子,那一瞬间就委屈得像个孩子。后来爷爷的事业发展很好,本来是要他北上的,后来他想到奶奶自身的文化程度以及单纯善良的性格,怕她受气,毅然决然选择转业,后来给了奶奶安定的一生。而爷爷回来以后,因为之前在部队留下的隐疾,身体一直不好,几乎是两年就要住院一次,那些年头没少辛苦奶奶,而奶奶到爷爷最终走的那一刻都没有丝毫抱怨。爷爷去年年初走的,奶奶到现在都还没缓过来。所谓三观,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三观。
所以说,每个人对于三观的见解是不一样的。那个时候家里所有的人都觉得,爷爷奶奶这样的感情,是跨过一切所谓背景、条件、文化、出身、哪怕是三观去相爱的。但是在爷爷奶奶眼里,他们却认为彼此才是那个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达成三观一致的人。最后我先说,至于每个人心里的三观到底是什么,一定要问清楚自己内心最想要的是什么,而对于所遇的另一半对自己而言又到底有多重要、是否是愿意跨越两人本身的一切条件距离去相爱、是否同样觉得那个人是谁也不可替代的、是一切金钱、条件、甚至自身一些其他利益的压迫也无法阻挡的……最后的最后,彼此是否可以成为那个,在生命的尽头依然相互搀扶着走进医院的人呢?
评论